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塾(日本)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作者: 林如章
日期: 2000年12月
出處: 教育大辭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「塾」在日本是指以小、中學生為對象的一種校外私立補習教育機構。並且通常是指以國語、算術等學校課業的指導為主的「學習塾」。而一般以珠算、音樂、運動等技能訓練為主的補習機構則稱為「○○教室」。依一九八五年文部省調查,學童校外學習活動的實態調查報告顯示,全國的「塾」總數約有三萬六千所,小學生約占百分之十六.五,中學生百分之四四.五,合計平均有百分之二六.三的學童參加了「塾」的補習教學,而且比例年年升高。又依一九八六年公平交易委員會的「關於教育產業的調查:以「塾」產業為中心」報告,指出由於大企業的參與、企業化的經營,使「塾」業市場規模高達日幣八千七百億,真可說是「亂塾時代」。至於造成亂塾時代的背景有:(1)社會因素:學歷主義的社會,促使升學競爭,「塾」因此更加盛行;(2)學校因素:齊一指導、集團式教學的學校教育,在制度上難以個別化及多樣化教學,因而「塾」的存在有其現實的功能性;(3)家庭及地區因素:都市內小家庭化,家庭的教育能力降低,對「墊」的期望及依賴增強等因素。
  目前日本「學習墊」的形態,有個人經營與法人經營等形式;近年來,不僅有法人化,更有以連鎖店式的發展趨勢。按照目的和機能面來區分,「學習塾」可以分為四類:(1)以報考名校為目的之「升學塾」;(2)以補習學校課業為目的之「補習塾」;(3)升學塾和補習塾兼而有之的「綜合塾」;(4)以拒絕上學或有厭惡上學症候群的學童為對象的「救濟塾」。而其他諸如「人格形成塾」、「生活塾」及「遊戲塾」之類的則不列入「學習塾」。
  另一方面,日本社會對「學習塾」及參加「學習塾」有不少的意見與批評。主要的批評有:(1)學校加上「塾」的課業,對身心未成熟的學童造成學業過重,遊玩或與家人共處的時間被剝奪,生活步調被破壞,因而對學童人格成長有不良影響;(2)「塾」的進度超前式教學,對學校的上課或學童的上課態度亦有不良影響。且參加「塾」的補習也妨礙了學童的社團活動參與;(3)「塾」的存在,實質上是破壞了憲法所保障的義務教育無償制(Free)及教育機會均等制;(4)「塾」是為升學考試體制服務,使升學競爭更加激烈,也就更加助長學歷社會主義的風氣。因此,如何面對現實存在的「教育的雙重構造」問題,而以學童的利益為宗旨、實證的研究為基礎,客觀地檢討「塾」與「學校」教育雙重構造的種種問題,並研擬出一套適當的對策,是當今日本社會的一大課題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塾(日本)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
回到頁面頂端圖示